黄淮网(武亚中) “君生千年前,我生千年后。日日思君不见君,所幸皆在一座城。”《黄楼观风——苏轼在徐州》一书是张本纲(老土)先生和女儿张梦雨尽十多年心力的创作结晶,循着北宋文坛领袖苏轼的足迹,穿越历史的风雨,走近和走进这位千古风流人物。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无疑是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深远缜密的政治才能,诗文书画的卓绝之美,秉承文道并重的文学思想,盖世超群的艺术表现。他的高瞻远瞩、旷世才情、锦绣华章、人格魅力千百年来令无数文人墨客高山仰止,心醉神迷。他经历传奇,宦海沉浮,一生动荡,历典八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却唯独获得“苏徐州”的称谓,“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与他更是一见如故,即便屡遭牵连,难改初心,至死不渝,在《别子瞻》中掩饰不住对他的景仰:“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作者正是在本书开篇就阐明了其创作主张:“我能做的是把先生留在这片土地模糊的影像尽可能地清晰一些,多一些锐度,多一些对比,多一些色彩的饱和……”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4月 ,42岁的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开始在徐州近两年的任期,便是林语堂说的“黄楼时期”,这段时间被视为苏轼为文为官的鼎盛时期,其间写下327篇作品,留下墨香四溢的《黄楼集》。同时创下赫赫政绩:修堤抗洪、治理水患、修建黄楼、开发煤炭、劝农耕桑、体恤民生,尊时贤,重师道,彰显了他杰出的行政能力以及人性的光辉。作者以“黄楼时期”为中心展开辐射层,折射北宋王朝整个的时代背景、风云变迁,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的宦海沉浮、命运走向,以及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文化发展方向 ,立意明确,写法新颖,笔锋向历史纵深处触及 ,恍如走进关于苏轼时代的朝朝暮暮,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岁月,使读者看到一个特质鲜活的历史人物,有着深远的政治眼光,非凡的行政能力,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身不由己,颠沛流离,难以逃脱的宿命因缘。
苏轼在艺术领域里呈现出辉映千古的亮度,特别是他对于词学的历史文献,在创作上追求风格壮美、意境阔达、情韵深致、理意透辟,由此促进了两宋词风的转变,对于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他具有伟大的人格思想,忠君爱民、肝胆相照,琴瑟和鸣、手足情深,均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同表达:“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再者他对所处社会、对人生深度的理性思考,通透的哲学观,悲悯的情怀,使得他对沉浮荣枯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表现了他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他的一生频遭贬谪,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被中伤下狱、同道反目,见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黄州时期的苏东坡经历了思想态度和文学成就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是领悟其哲学思想的关键时期,进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人生境界,《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定风波》等千古绝章都是在这个时期写下的。苏轼深受禅宗和华严宗思想的影响,对他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渗透作用,使其具有深邃的精神境界和洒脱的人生情怀。以出世思想去入世,形成空静圆通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胸襟广阔,心怀天下,体恤苍生,建立育儿堂与医院,严禁杀婴,医囚埋骨,关心千里荒旱,流离饿殍,体现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于生命“无身则无疾”的禅辩,生老病死的超脱,也是苏轼思想臻于至境的表达。作者循着历史沧桑的辙痕,对苏轼的一生展开详尽细致、不同视角、不同程度地梳理,系统全面地从宏观、微观处进行深度地思辨剖析,对其内心世界予以透视,深入灵魂,融进感性的浓度和知性的密度,笔触广博,收放得体,力求还原一个文采斐然、情义深重、栩栩如生的苏子瞻。
作者多年间对苏轼这位一代巨擘满怀尊崇,潜心研究,呕心沥血,几近痴迷。在逍遥堂旧址、百步洪、显红岛、快哉亭、云龙山、云龙湖、燕子楼,不断追寻苏轼当年留下的踪迹。风雨之夜的苏堤路上他希望逢着蓑衣斗笠、高挽裤管的苏太守;在“西园”雕像前静立,仰望阳光下的苏公目光如炬,吟诵一首又一首的诗词,不能自己;手抚黄楼朱栏,观黄河古风,耳畔传来诗会的铿然韵律……作者从故乡出发,游历苏轼生平履迹,山水万千,杭州、密州、湖州、扬州、儋州、常州,最后到达先生长眠的汝州郏县,一路烟尘,一片赤心,探讨其动荡的人生境遇和文学的创作背景,近距离地触摸一颗伟大的心灵,笔笔凝重,字字含情。作者曾两次到苏轼的病逝之地凭吊,未见藤花灿然,只有青瓦白墙入眼。在莽莽苍苍嵩山脉系之下,郏县三苏祠前,面对残碑、香炉、绕墓而生的万千松柏,作者敬畏和深情无以言表,叩首膜拜:“见泰山当前,望北斗悬空,先生,我只有匍匐在地”。
1079年3月20日左右,苏轼离别徐州,泪洒彭门:“……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此去经年。百步洪旁,是谁在月色中听涛声澎湃?燕子楼下,谁在日暮里流连徘徊?“赤壁浪高,天涯水深,苏轼再无可能到彭城。黄楼寂寥,一过竟是千年。朱栏飞甍,都浸入相思泪眼。”苏公足迹遍布徐州山水,政声显赫,为一代代的徐州百姓所敬仰怀念,云龙湖畔苏公塔屹立成一座永久的丰碑。做了一辈子煤矿工作的作者,为苏太守为徐州人留下一炉千年不绝的温暖,数以万计的百姓以此谋生,俯首感恩。徐州,杭州,颍州,惠州,顽石修筑的长堤,与苏公名字一样,历千年而不朽。东坡处处筑苏堤,思君何止是徐人?
作者在浩若烟海的历史往事、堆积如山的典籍资料中捡拾、提炼,将碎片化构建成一个庞大的完整体系,以此还原历史的本真,令阅读者隔着岁月的烟云,清晰一个风尘万里、光芒万丈的苏子瞻,以及北宋王朝的风云变幻,传承的文化脉络。全书无不洋溢着文字的美学意蕴,体现一定的思想高度和精神价值,并且深度契合苏轼的创作风格,文风豪迈,气势磅礴,境界宏阔,笔力遒劲,将叙述、咏史、抒情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时空代入感,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和加持。
黄河之水天上来,流经徐州700年,水去楼成,黄楼巍然耸立,朱颜依旧,在故道旁默然回望流淌不息的逝风残梦,遗韵千年的锦绣华章 ——“湖山共唱黄楼赋,天地同怀苏子功”。
来源:仁人传媒(2022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