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业基础雄厚
山东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工业经济在全国经济大盘中占有重要地位,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山东工业体量超过全国的7%,是全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基础最为雄厚、结构最为完善、配套最为完备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山东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头号工程,纵深推进标志性产业链突破,聚力打造先进制造业新优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态势逐渐形成,为走好走稳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全省工业领域全力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加快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产业结构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不断调整优化。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均超过50%,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5%,“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突破33%。同时,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日照精品钢铁基地、世界高端铝业基地、山东重工商用车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空间结构。
产业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山东将科技创新作为强省之本、动力之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国家所需、山东所能、发展所向,加快构筑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山东贡献。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突破23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创新平台提档扩容,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2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万家。科技创新不断激发出企业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集群能级得到大力提升。山东坚持“点、线、面”一体化布局,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做强标志性产业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更加优良的产业发展生态。2023年山东“雁阵形”集群规模超过9.2万亿元,“雁阵形”集群达到180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7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5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聚焦、特色突出、要素汇聚、网络高效的优势开始显现。
把握山东工业技术进步特点
山东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是原始创新。
山东偏重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中上游企业相对居多的特征,隐含了更多科学原理和隐性知识,对技术进步要求更高,需要更为长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
这种偏重产业结构的技术进步所需的是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领域的突破,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一般性创新成果难有用武之地。更有难度、更复杂的创新,必须整合优势科技资源,持续下更大的功夫,才能实现关键技术进展,这对于某一个省份、某一个区域来说是巨大挑战。
科技革命能为山东工业催生更多衍生产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山东工业的发展影响深远,既要看到颠覆性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数字化、人工智能带来的更多发展机遇。这些进步和变革将为山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更多可能。
山东偏重的工业结构具有更多的母基性特点,在新的技术作用下,更容易催生出具有关联性强和发展前景广阔特征的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等衍生产业。同时,约束传统产业发展的各种绿色技术瓶颈获得突破,可以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和发展空间。
除此以外,新一轮科技革命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而且去中心化特征更加明显,技术创新的外溢效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极大增强,这对于更需要原始科技创新,且对外依赖性较高的山东产业来说,集聚更多创新发展要素带来创新突破成为可能。
推进新型工业化,企业是主体,工业强,企业必须强。需要坚持抓大育小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企业体系,以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数据链等为着力点,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并通过梯度培育链主、专精特新等企业主体,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微观主体潜力与活力。
发挥大企业主力军作用。2023年山东工业企业百强中,有15家企业营收超过千亿元,47家企业营收超过五百亿元,顶级工业企业数量居于全国前列。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仍需要进一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高端化工、有色冶金、能源等重点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领航型”企业。同时,可充分发挥山东国有企业产业引导力强、与央企合作有天然便利性的特点,借助央企在技术、资金、管理、人才等方面优势,补齐本省国有大企业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短板”。
增强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优质中小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山东拥有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山东优质中小企业发轫于传统工业的路径特征明显,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长期专注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发展潜力大。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来看,仍需要加快完善中小企业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优质高效服务体系,通过加强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建设,大幅提高服务能力,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通进阶式成长“快车道”。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可以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山东应以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为契机,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数字技术赋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传统产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主要来源于传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结合。山东是工业大省,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能够为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基础支撑。山东应通过场景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探索智能设计、生产、管理、服务模式,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标杆。要以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山东工业云”为数字底座,面向省内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一批行业“产业大脑”,加速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发展,支持构建数据驱动、精准匹配、可信交互的产业链协作模式,建设智慧产业链供应链。
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立足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潜力,山东应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五强”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和实力。推动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新模式、新业态,使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努力构建形成“5 n”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山东要以大力推动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建设为契机,聚焦元宇宙、核能、氢能、基因和细胞诊疗、空天信息、深海极地开发、脑机结合、量子信息等领域,着力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快推动创新突破和融合应用。同时,进一步支持省内国家级高新区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基础前沿领域的研发合作,强化未来产业技术源头供给,面向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未来产业。 (作者范玉波 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