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郑州晋升“百馆之城”(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郑州已晋升博物馆“百馆之城”。1月7日,记者从郑州市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博物馆总数达112家,其中备案博物馆54家、类博物馆58家;建成开放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54处,着力构建“博物馆群 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集中展示体系,让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郑州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主要实证地之一,具有承载中华文明主根主脉和集中展示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为“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得到有效展示,郑州市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博物馆建设,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郑州,“逛博物馆”已成为新时尚。每逢节假日和周末,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等场馆里各类文博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人们纷纷“打卡”体验,感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博物馆不只是陈列品的“容器”,更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如何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打造郑州在省会城市中具有竞争力的文化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体系?近日,郑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郑州市推进百家博物馆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打造原创展览,推进数字化应用,做好博物馆活化利用,全面提升博物馆的办馆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博物馆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市民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如何持续推进博物馆建设?根据《实施方案》,郑州市各县(市)采取“1 2 n”的建设方式,即各县(市)建设1家综合性博物馆、2家专题(特色)博物馆、n家非国有博物馆;市内各区及四个开发区以“2 n”为主,即建设2家专题(特色)博物馆、n家非国有博物馆。
郑州博物馆建设按下“加速键”。据了解,郑州将加快推进黄河博览馆、仰韶文化博物馆、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中国古代冶铁博物馆、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等国有骨干博物馆建设;谋划推进裴李岗文化博物馆、中国天文博物馆建设等。
博物馆活化利用新方式也在“解锁”中。郑州市提出推动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夏文化、嵩山文化、商都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等相关文物资源阐释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博物馆活化利用中;实施“数字博物馆”等项目,积极探索利用公共空间开展数字剧场、演绎剧场、“剧本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文物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上新”博物馆,郑州让历史与人们更好地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