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人生就是博手机版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尊龙凯时入口-人生就是博手机版
   
 
书画人生就是博手机版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尊龙凯时入口-人生就是博手机版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文学天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尊龙凯时入口-人生就是博手机版 > 书画频道 > 文学天地   

曹学海:赓续红旗台基因的宝典-尊龙凯时入口

时间:2023-12-08    来源:黄淮网    作者:曹学海
内容摘要:黄淮网(曹学海) 2007年,是徐州人民广播事业建立近60周年暨徐州广播电视台成立5周年,为迎接、庆祝这个光荣的日子,展示广电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反映广电人艰苦卓绝的创业

黄淮网(曹学海)  2007年,是徐州人民广播事业建立近60周年暨徐州广播电视台成立5周年,为迎接、庆祝这个光荣的日子,展示广电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反映广电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史,给全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载体和生动教材,以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创新热情,加快建设区域强势媒体,台党委决定编辑出版一本画册、一本获奖作品集和一本回忆录,即“徐州广播电视台文化丛书”工程,史称“三个一文化工程”。

2006年11月6日,“徐州广播电视台文化丛书”工程编委会成立,从此拉开了“三个一文化工程”的序幕!

《徐州广播电视台文化丛书》主编由时任台长王强同志担任,张建、郭萍、刘林琳三位副台长分别担任画册、获奖作品集和回忆录的执行主编,其他党委成员任副主编;台广播中心、新闻中心、后勤服务等10多个中心、部室的中层干部任编委,同时,编委会还聘请了陈文善、李慧云、纪明等11位担任过台长、副台长的老领导但任文化丛书编撰工作的顾问。

为做好这项工作,台党委陆续下发了“关于开展有奖征集实物档案资料的通知”、“关于征集大型画册《聚焦广电60年》照片资料的通知”、“关于加强广电员工回忆录组稿工作的通知”,面向全体在职、在岗人员,离休、退休人员,曾经在徐州广电系统工作过的同志广泛征集自1948年12月徐州人民广播事业建立至2005年12月31日,反映徐州广电宣传事业、产业、队伍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及记录各种重要活动的图片、文稿、手记、日记等。台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各项图片资料的收集进行全台动员。台还给各中心规定选题,并鼓励各中心积极主动策划选题,要求全台各中心部室副主任(制片人)以上干部每人都要撰写回忆文章。这些举措的推出保障了文化丛书的编撰工作顺利进行。

这样一次由在职、在岗人员,离休、退休人员,曾经在徐州广电系统工作过的同志参与的、大规模挖掘徐州广播电视事业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丛书编撰工程,在徐州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一次,其间所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至今难忘!

两位老台长“执甲上阵”

李秉震,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孙志强,徐州电视台原副台长。他们一个在《徐州广播电视台获奖作品集》编写组,一个在画册《徐州广播电视台掠影》编写组,那年,他们都过了花甲之年。

两位老人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多年,本该颐养天年,唅怡子孙;台里聘他们当顾问,按说动动嘴,出个主意,提些建议,把把关也就是很好的履行责任与义务了。然而,他们偏偏选择了“执甲上阵”,事必躬亲,做起工作来,精益求精。

李秉震所在的获奖作品集编写组由他、王雪丁、刘水、程桂荣和罗玉梅组成。王雪丁和程桂荣负责电视获奖作品的收集、编排;李秉震带着原广播电台资料员罗玉梅负责《徐州广播电视台获奖作品集》中广播部分的获奖作品的收集、编排,原以为在三个编写组中,他们的工作量是最轻松的。因为早在2002年,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就编辑出版了两卷集的获奖作品集《岁月留声》,一般的编排思路,也就是按这次编撰标准要求从这部获奖作品集中选编就可以了,再把2002年至2005年的获奖作品选编补充进来就可以交差了。然而,作为广播电台的曾任台长,他自加压力,对所有获奖作品的项目,包括获奖等级、题目、时间、主创人员等都进行了再一次核实,重新确认和补充;同时借此机会把全台历年来符合收录标准的获奖作品进行一次查遗补漏,不使一篇获奖作品、一个获奖作者流失、流落在外。

为此,他和罗玉梅依靠广播中心领导,分头向在岗在职获奖人员以及已经调离、退休人员,通过走访或者电话交流等形式,广泛进行收集工作。在编辑过程中,仔细查漏补缺,在反复查看已整理出来的获奖目录时,发现1993年度获奖作品空缺。他依稀记得这个年度的获奖人员中有尤爱华,便立即给已调至徐州广播电视局工作多年的刘爱华打电话征询。通过了解,她果然有获得1993年度新闻专题一等奖的作品。工作中还发现在广播文艺方面也有缺漏,当年的文艺部副主任徐文武在广播剧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查看获奖目录里,却没有广播剧一项,他就打电话找徐文武本人查证落实。第二天,徐文武带着自己的获奖证书、奖状和部分作品来到办公室,后来获奖作品集里补进了他的两个获奖项目。

在全的基础上,他力求做到每一篇获奖作品的各个项目包括时间、题目、主创人员(全部成员)的准确无误。其中有两篇作品因参评机构的原因,若干篇作品的应填小项没有填。经过核实,都一一做了更正弥补。

《徐州广播电视台获奖作品集》的编撰从2006年秋就开始起步,编撰人员通过各种渠道从各个方面广泛收集获奖证书和作品,经过不厌其烦的梳理、鉴别、筛选、考订、补正,收录了从徐州人民广播诞生到2005年度,全台编采人员在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徐州电视台、徐州有线广播电视台和《徐州广播电视报上》刊播并获奖的作品共153件,其中国家级奖项58件,省级奖项95件,集中展现了徐州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在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对内对外宣传、创新创优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没有干过,也要干好。”这是孙志强老人参与编撰画册《徐州广播电视台掠影》期间常说的一句话。

这部画册的编纂工作从2006年秋就开始收集图片和文字资料,得到了许多领导同志的关心,他们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孙家正、张连珍、杨波以及周世康、耿乃凡等领导同志百忙之中拔冗为画册题词。有许多离休、离退休老同志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听说台里要出版画册,把自己珍藏的许多资料、照片亲自送到台里。

编撰过程中,摆在孙志强、薛爱国等编撰人员面前的是要对收集上来的1万多张照片进行扫描、编排,做出样稿。如何设计版块、分类排序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起初,他们用一张张大纸把照片按先后顺序排上去,堆砌成了厚厚的一大摞儿;然后再把照片复印下来,贴上去做成样稿。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照片的分类编排没有对应的版块,章节混乱,分类不清。大伙对此有些沮丧。

编撰大型画册,以前他们谁也没有做过。孙台长管技术,薛爱国扛电视摄像机做记者。

一天,孙志强老人说:“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给咱了,没有干过,也要干好啊。”正在摆放图片的薛爱国说:“除非用电脑排版,可咱又不会。”不会就学,说干就干。画册编撰组马凯臻做过编导,有一定的美编特长,就这样,大家商量着边摸索边干,用电脑排版,慢慢打开了局面。

台领导给了编撰工作极大的支持和关注,王强台长经常陪着大家一起加夜班,并提出:“珍贵的老照片每张都要用”、“宣传是大事,细节要充实”,“离退休老干部的内容要增加。”薛爱国一天到晚坐在电脑旁,累了,吸一支烟,疲劳消除了;困了,吸一支烟,精神又来了;脑子空白了,吸一支烟,灵感产生了。

画册编写组的郑嵘负责各方协调,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广电报的徐珊珊等提供了大量的图片。最终画册从15000多张图片中选了600张,配发了约18000字的文字说明。与此同时,画册的封面、色彩、图案以及字体的色彩、照片说明的编撰,台领导亲自审阅把关,反复推敲,几经修改审定,力求完美;每张照片的文字说明做到准确无误。

在整个编撰过程中,孙志强老人除了在北京最后的审读、润色、调整、修改没有参加外,他参与了每一个编撰环节。画册出版后,他著文发表编撰感言,充满深情地写道:“当捧起这本画册的时候,它像一颗沉甸甸的宝石,浓缩了几代人奋斗的岁月;浓缩了大家用心血和智慧精心打造它的历程。这颗璀璨的宝石从建国前夕就开始闪耀,至今已是60个春秋。每一幅图片都会使人精神焕发,看了它使人充满创业的激情,迸发出创造美好未来的豪情。……”

朱老前辈“托梦”指点迷津,藏报老人“忍痛”全力支援

我也有幸被邀参加回忆录的编写工作。2006年11月下旬,离岗退养已经两年多的我又开始到台里“上班”了。徐州广播电视台办公室综合部主任柳亦刚、工作人员庞浩和我组成回忆录编写组。

大跨度、大框架、大容量、全景式的编辑出版徐州广电回忆录,这在徐州广电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而难度在工作初始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徐州广播事业建立初期(1948年末)至50年代末的情况,很多当年的老人已经无法联系约稿——我们甚至不知道向谁约稿!

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心里总在想:约稿总得有对象、有线索吧!况且,接受任务的时候,台领导没有谈明确的指导意见。因此,这本回忆录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从形象到具象(架构与内容)心里都没有底。虽然也朦胧地知道要让大家回忆徐州广电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历史沿革、重要活动、有突出贡献的广电人物等等,但是具体到一个个选题,即写什么,不写忆什么,又约谁来写,还有,即使有了约稿对象,找人约稿的时候,总得跟人家有所交流吧?

回忆录编撰办公室在电视台南五楼,桌子上,电脑里,一篇文章也没有。时间一天天过去,心里一天比一天焦灼,每天爬楼梯的时候,一步一叹息。

一天夜里,隐隐约约有一位老者对我说:“学海,你手上不是有本书吗?”他的相貌,似熟非熟,我想努力看清,正当我走近他想问问什么书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是躺在床上的。原来,我做了一个梦。

我努力追忆着、思索着梦境中的人物和声音,一位“老广播”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他是朱继坤朱老!“1988年,他编印过一本书——纪念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四十周年专辑!”我自言自语道。

我翻身下床,在书的“海洋”中快速查找这本“专辑”,在找到的那一刻,万千感慨涌上心头。那年,朱老前辈把这本“专辑”亲手交给了我,并叮嘱:“好好保存,今后有用。” 1992年6月,他因罹患肝癌逝世,距我们编辑回忆录的2006年12月已经15个年头。我不禁想到,这是他老人家“托梦”给我,为困境中的我指点迷津啊!

第二天,我带着《纪念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四十周年专辑》走进办公室,对庞浩说:“有老同志的稿子了!”说着,把“专辑”递给她。庞浩打开“专辑”,很惊喜:“曹老师,选哪些文章,我现在就打印!”

我们商量后,把1948年12月第一任台长张梦达写的《战火中诞生的徐州人民广播电台》1951年担任代理台长邵益甫写的《历历在目话当年》1956年后曾兼任电台编委会主任(后曾任市委宣传部部长)张云生写的《我们共同奋斗过》1958年曾担任过广播电台副台长的王忠恩写的《回忆红旗台》还有“老广播”卿黎写的《往事片段》郁启祥写的《徐州电台的撤销和重建》张庆科、姚贵华、侯馨五写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以及1951年就担任徐州广播电台播音员的陈醇写的《我从那儿起步》等。这批稿件基本反映了徐州广播电台1948年末徐州广播事业建立初期至50年代末曲折反复的发展历程。

回忆录编写工作起步比画册和获奖作品集晚了三四个月,我和庞浩着手回忆录编写工作的时候,正是年底年初,全台上下各项工作千头万绪,虽然台里发了回忆录通知征稿通知,但是,从各级领导到全台职工,尚无暇顾及到回忆录写作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庞浩商议,把25年的徐州广电报全部找来翻一遍,有价值的材料全部复印,能列为选题的就打印出来,供大家撰写回忆录时参考。我们知道民间藏报老人陈廷友师傅珍藏着25年的《徐州广播电视报》,从1981年创刊第一期到2006年年底,期期不少。可是,要把25年的1000多期广电报全部搬到办公室来查找线索,73岁的陈廷友老人能同意吗?他收藏广电报不单是为了收藏,更主要的还是为了阅读和应用,他经常写听评稿件,给电台投稿;他读报评报,写了不少读报札记。陈老2001年10月荣获徐州广播电台“十佳听众”,2005年10月被评为徐州电视台“十佳观众”,2006年8月,加入徐州电视台观众俱乐部;我们还知道,他幼年时备受启蒙老师的熏陶,热爱墨法。从1957年参加工作,做了4年宣传工作,在部队服役的8年时间里做了6年坦克教练员,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坚忍不拔、办事认真的刚毅性格。他爱报如命。他收藏的第753期广电报被家人包菜用了,搞得很脏,就给丢掉了。他知道后,在垃圾桶里硬是给掏了出来,如获至宝地处理干净、压平叠好。为了每一期广电报不空缺,1990年他住院做阑尾手术,术后第二天硬是捂着肚子,忍者剧痛弯着腰偷偷溜出徐医附院东门买回当期广电报。为了一份报纸,他曾对孩子发过火,跟老伴动过气……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和庞浩驱车风华园,爬上四楼,走进陈老的家。当我们说明来意后,陈老面部表情凝重,我在想,他是在心疼他收藏的那些“宝贝”,就说:“陈老您放心,绝不丢失一期,损坏一张。”许久,陈老语气平缓地说:“收藏广电报就是为了用的,不过,你们可得保管好啊。”说着,他带着我们爬上阁楼的收藏室,一摞一摞地搬电视报,给陈老写好收条,运回台里。

我和庞浩马不停蹄地翻阅,研究、选稿,查找有价值的资料,抄写标题,以便复印。一批看完,送还陈老,再运第二批;第二批看完,送还,再运第三批。就这样,我们苦战半个来月,分三批把《徐州广播电视报》共8000个版全部翻阅了一遍,复印了《世纪回首话声屏——徐州广播电视发展综述》《李惠云:徐州电视大会战》《丁再兴:坐着火车送新闻》等30多篇成品稿和大量有价值的材料,并根据材料拟就了30多个选题,为回忆录的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过后,我们把陈廷友老人“爱报如命”、“忍痛”将1000多期广电报悉数无偿借阅,全力支援回忆录编撰工作的事迹向执行主编刘林琳副台长作了汇报。

2007年6月《徐州广播电视台文化丛书》出版后,台领导邀请陈廷友老人出席了在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的“文化丛书”发布会。会上,台长将亲自签名的一套《徐州广播电视台文化丛书》赠予陈廷友老人,以感谢他为徐州广播电视台“三个一文化工程”做出的突出贡献。2008年,徐州广播电报总编办决定,给予陈廷友老人终身免费赠阅《徐州广播电视报》的奖赏。

“红旗台”的基因早已注入了“传人们”的心灵深处

进入2007年,回忆录执行主编刘林琳,在元月中下旬连续召开了三次座谈会。与会人员既有技术口的老同志,也有宣传口的老领导、采编人员。大家畅谈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忆了一幕幕难以忘怀的往事。

原徐州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李国雄:徐州电视的起步和电视大会战;

徐州电视台原副台长李慧云:我在电视初创时期的经历;

徐州广播电视报原副总编任鼎:创办《徐州广播电视报》前后的艰辛历程;

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原徐州有线电视台台长曹洪千:徐州有线电视台创建纪事;

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李秉震:徐州电台创办主持人节目的前前后后;

原徐州广播电视局财务基建科科长马言宣:徐州电视塔工程建设纪实......

三次座谈会汇集了大量的有分量的选题,许多选题当场就落实了撰稿人。从大家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中,从他们撰写的稿件中,我们深深感受到:“红旗台”的基因早已注入了“传人们”的心灵深处!

与此同时,台办公室综合部主任柳亦刚在日常工作都难以招架的情况下,采用各种方式与许多调离且远在外地的原徐州台职工联系、约稿,庞浩带着约稿函和复印的资料上门走访老同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广电一片情。”一份份传真、电子邮件,从北京、浙江、上海等地发来珍贵资料、图片及回忆录文稿;

一批又一批老领导、老同志爬上电视台南四楼送来了稿件;全台各个中心积极配合全台的调度,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全台员工于日常紧张的工作中赶写回忆录稿件……

截止到2月18日,包括约稿、受众自发来稿和我们选用的书籍、报章上的稿件,已经达到40多万字。

春节7天,为赶进度,我在家看稿、统稿、改稿。在这7天里,常常泪流满面,竟看肿了双眼。

张梦达、王中恩、陈醇等“老广播”对“新华广播电台”和“红旗台”的回忆,把我带到历史的深处,看到了徐州广电光荣传统的精神源头。

上世纪50年代,当时还在户部山上的徐州广播电台没有自来水,不通汽车,历任台长和炊事员一起抬水、抬煤炭上山;三年困难时期,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绝不利用职业之便向人民多要一粒粮食、一滴食用油,他们在半饥饱的状态下投入工作;电视大会战期间,李国雄、刘学书、李克武、潘述林等同志数度在徐州南郊群山之中驻扎,寻找电视信号源,冬天饮“雪水”、啃干馍……

春节过后,王强台长召集回忆录编辑人员开了一次专题调度会,听取了汇报,我在会上着重汇报三点:一是回忆录来稿数量不平衡,部门之间、台内媒体之间、历史与当下之间等等,希望能够有反映广电整合后五年发展情况的稿件涌现;二是有些事情不好把握,如历史上有争议的事件,个人与他人功过问题等等,作者如何把握?编辑如何把握?希望有若干可以遵循的原则;三是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新闻宣传、产业经营等方面要拿出命题,安排专人撰写。会后不久,台党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广电员工回忆录组稿工作的通知”,定人定时定命题,并与考核挂钩;同时,我起草了近20条有关写稿、编稿要遵循的原则。此后,柳亦刚进一步加大了催稿频率,对不合格文稿由他退作者改写。此时,大量来稿不断,大约半个月左右,新来的稿件达20多万字。

刘林琳台长在工作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几乎每天听取汇报,及时给编辑工作定调子,拿主意,有些工作亲自去干,如有的老同志的稿子删改较多,我们约老同志谈担心思想工作不好做,他就把这差使担当了起来。

稿子少了愁,稿子多了也愁。面对60多万字的书稿,工作量大不要说,不少重复交叉的稿子如何处理,用谁的不用谁的,自己的智力水平有限,责任也大,我曾半开玩笑地说:“编辑一本回忆录,不比建电视塔轻松,干好了,应该的;干不好,那就遗臭万年!”在一次调度会上,我汇报过情况后接着说:“请加派得力人手,一起攻关。”王台长当即问我:“你需要那些人?”我一一说了,会后写了一个名单,刘台长亲自打电话调兵谴将,前后有十多人对书稿又进行了5次集体讨论取舍及修改。

经历多次打磨的书稿,终于进入出版程序了,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5月15日,刘台长带着编辑人员再次到北京,就后续出版事宜与出版社沟通,根据出版社审读意见,我们在京又反反复复修改,润色,夜以继日又苦干了半个来月。其间,刘台长简直成了我们的“服务员”,给这个送杯水,给那个送块瓜,生怕大家夜间工作饿着,亲自扛了一箱方便面送到房间。

在京期间,我拜会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社长梁刚建先生,他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时的指导老师。1997年下半年,我到光明日报实习,其时先生任该报系《中华读书报》总编辑。这次我为徐州广电文化丛书出版的事拜会他,先生非常高兴,详细听取了我对相关情况的介绍。

5月25日,王强台长出差抵达北京,先到驻地——北京西城区真武饭店看望大家,并对刘台长说:“北京空气干燥,加班抽烟多,多给大家买点水果。”他出去忙完公事,回来就和大家一起修改画册样稿,直到午夜才休息。第二天早晨,他又打电话叫醒大家一起用早餐,接着又亲自去给大家买水果。但是大家的注意力都在书稿上,想不起来吃,他又多次催促。这是来自领导的关怀啊。

梁刚建社长听说王台长来到北京了,马上安排会面,就徐州广电画册、获奖作品集和回忆录出版事宜相互交换意见,达成共识。

《徐州广播电视台文化丛书》的编写者们,一边挖掘徐州广电优良传统的红色文化资源,一边身体力行实践着“红旗台精神”。 这次在北京的最后近20天的奋战中,编审人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美术编辑徐珊珊孩子才刚出生三天就离家北上,一去就是十几天。大家心里涌动的是一份责任,这种责任源于对徐州广电的一份深情和爱戴,源于“红旗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动力!

播种芳菲早复暮,心血浇灌花成树。凝聚着徐州广电人心血的《徐州广播电视台文化丛书》编撰工程,在经历了8个多月的紧张运作后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2007年6月,这套丛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一本获奖作品集,是一幅超越自我,勇争一流的生动画卷;一部回忆录,是一条上下求索、追求卓越的历史长廊;一卷画册,是一曲舍我其谁、敢冒敢闯的英雄乐章。

《徐州广播电视台文化丛书》,把徐州广播电视的事业发展史,与一代一代广电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200多位作者既有徐州广播电视事业起步时的创业者,又有刚刚加入广电队伍不久的新兵,还有伴随着徐州广播电视事业成长一路走来的听众、观众与读者。作为徐州广电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诉诸于笔端的内容十分丰富。或以精彩叙述捕捉历史细节,或以理性思考烛照幽暗的历史长廊,或以优美抒情倾诉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挚爱。尽管角度各有不同,叙事各有侧重,但渗透其中的是对媒体责任的深刻理解,对改革创新的不懈追求,对新闻事业的赤诚之心。

柳亦刚有句话说得好:“他们在记述着历史,相信历史也不会将他们遗忘。”

  2023年7月31日完稿

 
  尊龙凯时入口-人生就是博手机版
tags标签: 责任编辑:曹学海    
上一篇:张梦雨:苏轼形象别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尊龙凯时入口的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尊龙凯时入口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尊龙凯时入口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尊龙凯时入口-人生就是博手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黄淮网法律顾问: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