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市之一,徐州拥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这样描述徐州:“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枕山,环水,面屏,自然山水构建了徐州特有的城市空间格局,一条长约7里的文脉轴线纵贯老城区,分布于两侧的多个历史街区老而弥新,展示着这座古城独特的楚韵汉风。
徐州南门外的户部山,海拔不过70米,因明代时徐州户部分司署设于山上而得名。作为徐州的著名胜迹,户部山的山顶有纪念西楚霸王项羽的戏马台和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的台头寺。从山脚到山腰,还分布着徐州最大的民居建筑群——户部山古建筑群,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州地处黄泛区,历史上水灾频发。为了躲避水患,官绅富贾纷纷在地势相对较高的户部山上择地建宅,形成了户部山古建筑群。”徐州市文旅集团工作人员陈栎阳这样介绍建筑群的成因。
崔焘故居、李蟠状元府、郑家大院、翟家大院……11处院落500余间房屋因山就势、错落分布,墙体多用青石青砖,梁架用材硕大,户部山古建筑既体现了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蕴藉着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
走进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崔焘故居,游客既能感受到清代官宦人家的雍容气派,也能领略徐州多元的传统非遗文化。“这一枚小小的胸针,就融合了绒花、剪纸、绳结、掐丝珐琅等多种技艺。”崔焘故居上院的一处展厅内,90后非遗传承人王娜正在向游客展示经过融合创新的非遗技艺。
崔焘故居规模庞大,分为上院和下院,占地达5200平方米。很多老徐州人还记得,在改造之前这里曾是拥挤不堪的大杂院。坚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近年来开展的对崔家大院的修缮和保护,使得这处户部山古建筑群中体量最大、规格最高的古院落恢复了历史原貌,也焕发了新生活力。一座座古宅被有效地活化利用,青年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进驻其中,创作和展示香包、纸编、蛋雕、竹刻、面塑、微缩模型等非遗技艺。
在崔焘故居下院,翰林书社、翰林生活馆、古音社、小剧场等多种业态次第进驻。记者探访之时,大门右侧右掖门内,57岁的艺术家盛文化正在为游客弹奏源自欧洲的乐器手碟,时尚的旋律在青砖黛瓦间萦绕,古老的庭院奇妙地变身为现代人驻足流连的热门打卡地。
离开户部山向北200米,跨过明清徐州城的护城河——奎河,河边便是回龙窝历史街区,这里保存着50多座民居院落,人烟辐辏、巷陌纵横,构成徐州历史上一处著名的民居建筑群。
回龙窝的地下,一段古城的历史被完好封存,并完整展示。“这段城墙层层累累,两侧包砖,中间夯土,长度将近50米,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依然保存着600年前的原貌。”在回龙窝街区的徐州城墙博物馆,徐州文旅集团工作人员张方婕向记者介绍,2014年,这段城墙被发现后,原址之上建起了博物馆,回龙窝街区的历史根脉得以保存。
走进回龙窝14号院的国潮汉风馆,老徐州的市井风情和寻常烟火气扑面而来。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老宅,如今的身份是演奏汉乐和演出柳琴戏的舞台。
说起汉乐,聊起柳琴戏,江苏省柳琴剧院院长、徐州演艺集团副总经理韩梅语气中满是自豪:“我们复原了汉代音乐,用箫、竽、筑、胡笳、钟、磬等汉代乐器演奏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天籁之音。同时,这里也常年上演柳琴戏,《窑湾往事》 《矿湖情缘》《血色秋风》《彭城儿女》等剧目深受欢迎。”韩梅将国潮汉风馆比作城市中心的文化会客厅,“大家在这里歇歇脚,喝喝茶,感受一下徐州戏曲的无穷魅力。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来到这里听戏的游客就超过了3万人次!”
文脉是城市发展的根脉和灵魂,记录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变迁。目前,徐州正着力打造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从徐州城北纪念苏轼的黄楼,到云龙山脚下以下圆墩遗址为代表的“彭城之源”,徐州市中心南北中轴线长约7里、更新区面积约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聚着20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浓缩着4300年历史。而作为“彭城七里”中建设较为完备的街区,户部山—回龙窝历史街区已经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评定的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彭城七里”项目指挥部文化展示组组长韩峰表示,“彭城七里”涵盖了楚汉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彭祖文化、苏轼文化、民俗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和山水文化等,构成徐州千年文脉的基底。今年,徐州计划实施37个项目,通过“文脉保护利用 产业协同融合 城市功能完善”的运作模式,将“彭城七里”建设成徐州历史文脉传承保护示范区,将这里打造为“历史文化名城宝贵名片的集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文商旅居融合人文烟火的繁荣集聚”。(王岩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