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皖一季度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同比增速均高于去年一季度——
继浙江、上海两地率先揭晓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后,近日,江苏与安徽同一天发布经济“一季报”。
开局关乎全局。作为全国重要的发展动力源,长三角今年开局如何?与兄弟省市相比,安徽有哪些亮点,又能“比”出什么样的发力方向?
竞相发力,争挑“大梁”
总量和增速,向来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首先看经济总量。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共计73549.46亿元,占全国gdp的24.82%,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其中,安徽与上海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双双站上1.1万亿元台阶,步伐平稳坚实。江苏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浙江紧随其后,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苏浙皖三省首季gdp均跻身全国前十,为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再看经济增速。6.2%、6.1%、5%和5.2%是苏浙沪皖给出的成绩,相较于去年同期,均有所提升,展现出回升向好的态势。江苏、浙江则取得了耀眼的“开门红”,在“吨位”十足的情况下,依然跑出了“加速度”。
投资、消费、出口等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方面,江苏、浙江全面跑赢全国大盘,说明两大经济强省经济增长获得稳健的内循环支撑;安徽在投资、外贸上可圈可点,居民消费尚有发挥空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超全国,表现抢眼。
在投资上,可以看出长三角经营主体的活力与信心正与日俱增。江苏在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民间项目投资增长达14.9%。而安徽,由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硕果”不断显现: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长达到了4.4%,制造业民间投资更是增长了22%。
在外贸上,上海海关数据显示,长三角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了3.73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6%,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6.6%。苏浙皖三省进出口多项指标达历史同期最好。
总体来看,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今年长三角开局依然平稳,且积极向好。三省一市你追我赶,继续发挥着经济“挑大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梳理三省一市居民收入以及人均gdp等数据时,可以发现安徽与长三角兄弟省市的差距正在缩小,但本质差别并非规模与速度的不同,而是发展阶段的不同。
一季度,上海服务业增速5.8%,高于gdp增速0.8个百分点。且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达到了78%。当服务业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主动能时,制造业仍是安徽的最强“引擎”。
制造业是“压舱石”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省之要。
从长三角“一季报”数据看,正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挥了经济“压舱石”的作用。
一季度,安徽第二产业实现7%的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高于生产总值增速2.4个百分点,成为举足轻重的强引擎。
工业同样的支撑作用,也发生在苏浙两省。数据显示,一季度,江苏、浙江第二产业增速分别为7.5%、7.3%,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为9.5%、8.2%。
制造业是长三角的底色和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是长三角的使命担当,也是安徽发展突围的关键路径。
尽管与其他兄弟省市在经济发展阶段上存在差异,但在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型的道路上,安徽正迎头赶上,并朝着“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方向跨越式发展。
目前,安徽已生产了超过全国1/11的新能源汽车、1/11的动力电池、1/8的太阳能电池、1/3的光伏逆变器、1/2的光伏玻璃。全国出口每4辆汽车中就有1辆“安徽造”。
一方面是安徽自身对制造业的倾情投入。自2022年2月以来,安徽制造业投资增速已连续2年多保持在18%以上,今年一季度,更是达到了21.6%,占全部投资比重的34.1%。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更是高达23.3%。
另一方面,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安徽制造业与长三角兄弟省市已经初步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梯度发展、互为补充。从一季度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齐头并进,可见一斑。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在长三角的快速成长,正得益于长三角区域日渐完善的产业体系。
多方因素造就了安徽制造业的提“质”向“新”。
今年一季度,安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5.9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36.5%、汽车制造业增长12.5%。主要工业产品中,汽车产量增长35%,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45%,工业机器人增长67.8%,集成电路增长83%。
当下,安徽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建设,装备制造业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这方面的势头受到全国关注。
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上保持一往无前的定力,这是安徽该从长三角一季报中读出的清晰方向。
服务业如何突围
房地产的深度调整,直接影响了安徽服务业。一季度,安徽服务业增速4.1%,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分别低于苏浙沪1.2个、1.4个、1.7个百分点。
有分析指出,今年一季度,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有两条“腿”,一条是生产端的工业增加值,另一条就是服务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当前,安徽正处于争先进位的关键阶段,“紧一紧”就上去了,“松一松”就下来了。安徽必须实现“两条腿”走路,并且走得稳、走得好。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构建优质现代服务业体系,是安徽加速追赶苏浙沪兄弟省市的一道“必答题”。
需求不足是服务业的直接制约因素。从一季度数据看,安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比江苏低2个百分点、比浙江低1.9个百分点。
过去曾有人戏称“合肥最热门的景点是合肥南站”,从侧面反映了居民消费新场景供应不足,消费流向外地。增加新消费场景供给,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势在必行。
此外,服务业集中了大量中小微企业,是对营商环境好坏感知最真切的群体之一。要激发服务业活力,关键在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让各类经营主体都有相对舒适“体感”。
积极变化也正在发生。
一些发展服务的创新之举也值得关注。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即将建成投入使用,成为集聚高端法律服务资源,发展壮大法务创新产业,反哺带动新兴产业的一张重要名片。
对安徽这样奋力向上的省份来说,多与长三角兄弟省市“对表”,不断积累更多积极因素,将有效提升在区域发展竞争优势,穿越短期波动,积淀更具韧性的发展动能。(记者 丰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