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医为民 锐意创新 续写百年名院新辉煌 ——访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徐开林 |
|
||
|
||
|
||
|
||
|
||
|
◎徐州日报记者 周婕 通讯员 赵芃 作为一家一百二十年历史的名院,徐医附院的发展史无疑承载了几代徐州人的记忆,也浓缩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印记。作为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医疗卫生领域的执牛耳者,在千帆竞进的医改大潮中,这所实力医院无疑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胸中有丘壑,椽笔写春秋!在院长徐开林看来,医疗服务只有真正落实在百姓身上才有意义,位置越高,责任越大。在不断地开拓与创新过程中,徐医附院始终坚持在医改道路上不断进取,在传承百年医术积淀的同时,让百姓切实收获医改的成果。 高点定位 夯实根基绘蓝图 关键词:解放思想 创新传承 记者:凭借着百余年的厚重积淀,徐医附院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淮海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人们常说平地起青云并不难,难的是在高点上谋发展、求突破,那么在您看来,徐医附院这所百年名院锐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什么? 徐开林:实践证明,徐医附院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回顾医院近年来的发展,如果说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那就是我们在解放思想方面有了一些主动和坚定的认识;如果说我们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那也是我们在解放思想方面还有不够自觉、不够坚定、不够全面的地方。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坚持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医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解决医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关键在发展;统一全院上下的思想认识,坚定办好医院的信心,最终靠发展;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确定的目标任务,根本在发展。加快医院发展,改革是最强大的动力。不改革,不发展;大改革,大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我们紧抓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机遇,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坚定不移,锲而不舍,推进改革,加快发展。 我们在艰苦创业中求得生存,在战胜困难中获得发展,靠的就是医护教职员工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这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我们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成绩越大、形势越好,越要头脑清醒,越要居安思危,越要艰苦奋斗。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徐医附院把这个区域中心做得更强更优,用最好的技术服务惠及更多的老百姓。 做精做优 打造名院名科名医 关键词:突出特色 以人为本 记者:目前徐医附院拥有2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实力不可谓不强大。为什么还要如此强调学科建设?在这样的医院加强学科建设要走什么路径? 徐开林:历经几代医者的不懈努力,才造就了徐医附院百年名院的品牌;今天,我们生活在新百年的徐医附院人该为这个品牌做点什么呢?我们的回答是:要让“徐医附院”这个品牌走向全国,成为国内一流名院!这是我们应该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放眼淮海经济区,我们现在虽然比较强,但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用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自己,徐医附院与国内一流的医院还有差距,差距在哪里?用什么去赶超?那就是学科实力。 徐医附院的传统是重临床,这一点造就了我们现在较强的临床学科群;然而,如果要在当代做引领行业发展的高水平医院,光做好医疗服务是不够的,要医教研并重,不能偏废。过去,我们的学科带头人有一个普遍的认识,“我们是医生,能够把病看好,医疗水平一流,就是一个好医生”。不少人把科学研究看作是为晋升创造条件,是个人的“私事”或额外的负担。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院的学科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这几年,我们一直为业务科室负责人灌输新的理念:在徐医附院这种医教研一体的高水平医院,能看好病固然是好医生,但只能看好病而不能做高水平学术研究、不能在行业内作出引领性的贡献者,不是最好的医生。 学科建设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学科要建设好,首先要找准着力点。根据学科特色,纵向推动亚专科建设,横向推动专科整合,建立优势学科群,加强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我们根据区域性疾病发病特点,发展重点学科,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布加综合征以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发病率最高,我院创建了江苏省布加综合征专病诊疗中心,首创的布加综合征手术方式已被编入全国视屏教材。在布局新的重点学科的同时,我们选准主攻方向,让老牌学科注入新活力,麻醉科是徐医附院的金牌学科,我们通过不断创新或引进新技术,让这个进入发展平台期的传统优势学科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我们坚持“错位”发展,强化自己的技术特色,徐医附院血液科成为江苏省首批骨髓移植定点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和car-t治疗白血病的研究在国内居领先水平,淋巴瘤和骨髓瘤的诊治有明显的区域优势。肿瘤学科一直是我院的优势学科,多年来,我们以科研引领,夯实学科基础 ,肿瘤生物治疗囊括省内所有科技平台,2016年获批肿瘤生物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实现了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此外,借助区域影响力,急诊医学科利用病人来源广的优势,在重要脏器的恢复和中毒损害的抢救两个方向上形成特色,成为江苏省四大紧急救援基地之一。多元化的学科发展建设格局,让老牌医院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者:医疗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和科技水平的竞争,在强化学科建设的同时,徐医附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又遵循了怎样的发展路径呢? 徐开林: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队伍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全院广大医护教职员工是医院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医护教职员工为主体,始终把维护好广大医护教职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医院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多年来,我们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人才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让优秀者上,平庸者下。这必将会动一些人的“奶酪”,但为了徐医附院的持续发展,这是必要的,也是不二的选择。秉承“用好一个人才,带出一个团队,提升一个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医院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2016年,我院获得省双创团队2个,有1人入选省双创人才项目, 3人入选省特聘医学专家,1人获得2016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入选省333二层次培养对象,11人入选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获得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6人入选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 6人入选省“六个一工程”项目。目前我院有50余位专家在各级医学专业学会任职,其中在中华医学会任职的专家有19位,在省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担任主委、副主任的专家32位,其中省级学会主委1人,候任主委2人,前任主委2人。这说明徐医附院专家在科研、学术领域的成果和成绩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一大批具有精湛医疗技术和高尚医德的精诚医者、优秀专家,引领着徐医附院这个百年品牌从江苏走向全国,为区域医学高地培养造就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聚力医改 立足服务惠民生 关键词:资源下沉 博济惠民 记者:徐州的公立医院改革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不少关注。在这场医疗改革大潮中,作为省属的三甲大院,徐医附院是如何扮演好“先遣队”、“主力军”的角色的? 徐开林:医改的核心就是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优质医疗带来的实惠,如果医疗技术进步没有能给患者带来实惠,只能说明作为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三甲医院为核心推动区域化医疗服务的发展,是医改的尝试,也将是未来符合医疗发展模式的大趋势。 近五年来,我们通过托管、直管、集团化、对口支援、技术协作等形式和280余家二级县级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建立起合作关系,协同发展,并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以徐医附院为核心建立的战略协同体系,这种“医疗联合体“的运作模式,彻底打破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单兵作战的传统模式,通过资金设备支持、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医疗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管理理念和医院文化输出,为基层医院提供尊龙凯时入口的技术支持、双向转诊、科研协助等帮扶措施,逐步建立标准化、同质化诊疗规范。同时,为方便辖区内的患者就诊,对需要长期就诊的慢性病患者,均采取社区随访的模式,徐医附院的资深专家按照医联体联盟的工作要求,定期去基层医院坐诊,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的就医问题。 记者:提到大型综合性医院,很多人往往会有两个印象同时浮现在脑海,一是权威、可信、技术好。第二个就是挂号难、住院难、停车难。作为淮海经济区的龙头大院,徐医附院在改进患者看病难这个问题上做了哪些努力? 徐开林:心中有病人,脚下无难事。对医院而言,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行为的规范,是对患者最大的负责。不管是内外兼修,还是筹谋规划,一所医院能力提升的轴心依然是服务病人。在向着医学高地迈进的征途中,徐医附院始终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放在医院发展大计的首位来考量。 医者仁术,为提高医疗质量,推进医疗技术持续提升,徐医附院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入手,在重点抓好医疗技术的同时,给医生制定了很多“硬杠杠”,其中对高风险病例的二次沟通是该院加强医患沟通的创新之举。这样一来,医患双方有了更加充足、深入的沟通,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服务意识,也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理解,患者纠纷发生率逐年降低。 为了让患者将宝贵的时间用在看病诊疗上,医院加强了预检分诊和导诊工作,完善了电子叫号系统,增设自助医疗服务终端,实现“无盲区”覆盖,方便患者挂号、缴费和自助服务。实行多渠道信息化预约和分时段预约,制定住院病人预约检查制度和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检查制度。开展“全程导医、引导挂号、指导就诊”的贴心服务,实行弹性排班、错峰服务、分时段诊疗,有效缓解了门诊看病难的矛盾。同时,我院还加大了优化医疗资源的布局,集人性化、智能化、现代化为一体的徐医附院东院已于去年秋季启用,将打造成为以急诊为亮点,肿瘤为特色,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等,集人性化、智能化、现代化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成为服务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区东部以及东部县(市)区的诊疗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