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摄影报道 “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面临一个新的调整,美国人塞缪尔·亨廷顿写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不同文明的冲突将导致未来社会的对抗。这个观点值得警惕,也值得研究。做好中国自己的事,勇敢面临挑战是我们面临的任务。”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汉学大系》丛书主编朱存明在《汉学大系》总序中如是写道。 上周,在江苏师范大学的办公室,朱存明教授从身后的书架中挑出厚厚的两摞书:“这17本都是《汉学大系》丛书的前期成果,还有近20部书稿已基本完成。” 就在当天,《汉学大系》的又一新著、《徐州汉碑刻石通论》样书刚刚由出版社寄到徐州,《石上风华——徐州新见汉代画像石拓片选》的封面设计也通过了审核。 被学界称为“建构了‘新汉学’学术范式”的《汉学大系》致力于什么研究?与徐州有哪些关联?这一文化工程对传承中华文明有着怎样的意义?本期《汉风周刊》走近《汉学大系》项目团队的多位徐州学者,展示这一群体尚为公众鲜知的学术贡献和文化情怀。 用中国学术语言讲中国故事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如何认识与弘扬汉文化的精神,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服务,是当代学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朱存明教授介绍,江苏师范大学长期以来依托地缘优势,近十几年来持续对汉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发掘与传播,积累了一定的成果,继2010年江苏省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文化研究院”落户江苏师范大学后,2014年又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汉学大系》编纂及海外传播研究”项目。 “汉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因时间与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作为《汉学大系》项目的负责人,朱存明教授从《汉学大系》立项开始就明确了研究定位:“探求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学术源流、基因谱系、思维模式、道德价值等,为实现中华文化的历史复兴奠定基础。” “我从小生在徐州、长在徐州,对徐州有着深厚的感情,视弘扬徐州汉文化为己任。”朱存明教授说:“《汉学大系》的内容既涉及徐州,又不限于徐州。编纂《汉学大系》丛书,意在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用中国的学术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使中华文化、中国文明走向世界。” 五年来,《新汉学的学术再造》《汉代器物与汉代信仰》《中国史前神话意象》等论著陆续出版,《读书》《艺术百家》等先后发表评论,认为《汉学大系》对传统进行了新的阐释,特别是从汉画像艺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超越了旧汉学的考据传统与西方汉学的隔膜,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建构了一种“新汉学”的学术范式。 打造汉文化研究的高端团队 《汉学大系》项目团队由江苏师范大学为主的十余位教授组成,他们当中有资深的名教授,有年轻的博士后;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徐州人,也有因求学就业从新疆、安徽来的新徐州人。 与新中国同龄的赵兴勤教授来自刘邦的老家沛县,至今从事教学工作46年,在学生们眼中“慈祥”又“谦和”。他在古代小说、戏曲研究领域多次获教育部、省政府的科研、教学奖,汉画中的艺伎演变是他近年的新研究,其专著将于明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淮安籍教授赵明奇17岁来到徐州,将大半生投入到徐州古方志、地方文化的研究工作,他与从江苏师范大学退休的体育系教授刘秉果合著的《汉代武术》于去年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92岁的刘秉果今年初病逝,赵明奇教授感慨:“文化工作许多时候就是抢救性工作。” 已出版的《汉学大系》丛书中,有4部徐州学者的书获得了省部级奖:朱存明的《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武利华的《徐州汉画像石通论》、朱浒的《汉画像中的胡人图像研究》、顾颖的《汉画像艺术概论》,部分优秀之作被译成英、法、日、韩文,在国外出版。目前,赵兴勤著《汉代伎艺发展演变史论》、周保平著《汉代吉祥文化》、周苇风著《三楚文学与汉文化研究》、周珩帮著《汉代书法与汉代社会》等十余部书稿已脱稿,有的已进入排版印刷环节。 《汉学大系》自立项以来,朱存明教授两次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召开“汉文化高端论坛”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中,我们又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台湾大学的多位教授及优秀博士参与进来,为‘新汉学’研究增添新的力量,提升团队的学术水平。” 助力文化建设推动遗存保护 徐州发现的大量汉代遗存为《汉学大系》项目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学者们在学术研究的同时,也为徐州的城市文化建设、汉文化遗存保护、公众文化普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朱存明教授担任徐州市委、市政府专家顾问多年,参与了诸多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设计起草、城市规划及市政工程的研究讨论。被聘为市政府参事的赵明奇教授在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城市文化底蕴开发及形象宣传、城市ip的打造方面屡有建言,主持过徐州规划馆、徐州名人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布展,为地方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项目组的成员还多人多次走进政府机关、大专院校、云龙书院公益讲堂等,把汉学的研究与江苏省及徐州市的文化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普及汉文化知识,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汉学大系》已出版了三部徐州专著,其他多部论著对徐州两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徐州的汉画像特色与文化价值也作了专篇阐述,让出自睢宁县张圩、邳州市燕子埠、新沂市瓦窑、沛县栖山等地的汉代遗存走入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展示徐州汉文化风采。 “《汉学大系》是汉文化学术成果的集约创新,既是对‘汉学’内容的研究,又是对‘汉学’内容的确定,既有深入的学术探讨,又有普泛性的知识体系。” 朱存明教授对《汉学大系》下一步的工作信心满满:“《汉学大系》项目具有原创性、全局性、战略性和区域特色,虽然前期的成果多是基于汉画像之上的探索,然而并不局限于此,还会涉及汉学的方方面面,项目成员也正在向全国、全球范围的相关学者扩展,我们的远景是出版200部汉学论著。” 探求中华文化起源/保护民族传统基因/关注前沿学术研究/分享人文思想光芒。《汉风周刊》每周五出版,本版投稿及咨询邮箱:174044994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