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乡村教师的网络公益:7年走坏40双鞋 募250万元善款
(中国网事·感动2012)甘当瑶乡好红烛 筹款百万育后生
——80后乡村教师杨可书的网络公益
七年,从二十出头到三十而立,可以做什么?也许对大多数80后来说,是花前月下,是成家立业……但广西瑶乡大石山区深处的乡村教师杨可书作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七年,对杨可书来说,是穿坏的40双鞋,是一辆破摩托车,是以一己之力募集的250万元善款……这七年里,为了瑶乡的孩子,他流过眼泪,失去过爱情,但他说:“这七年,值得!”
是什么让杨可书作出了这样的选择?教师节前夕,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走进大石山,走进杨可书一个人的网络公益世界。
一辆旧摩托、40双鞋、250万元善款
这是一条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大石山区隐蔽在乱石间的山路,在上面行走与其说是“走路”,不如说是在悬崖上“攀援”——路面只是在绝壁上的石头缝里凿出的一道印记,身体一不小心磕在乱石间,立即鲜血淋漓……
这是记者近日与杨可书共同走过的一段“家访之路”。杨可书如今是凌云县伶站乡伶站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这样的路,从他2005年到瑶乡任教的那一天开始,一走,就是七年。
这七年里,他踏遍了凌云县的每一个瑶寨。这七年里,原本一双鞋要穿一两年的他“每年都穿坏六七双鞋”,工作之初父母送的新摩托车也变成了一个月要修好几次的“老爷车”。
不过,他的汗水并没有白流。从2005年开始,杨可书就不断在网上发帖,并于2007年建立了户外公益网站“瑶寨希望·户外公益网”,吸引全国各地“驴友”到凌云瑶寨旅游,借机向他们推广瑶寨,开展爱心助学等公益活动,一场源自瑶乡的爱心蝴蝶效应由此在全国网友中展开。
这七年里,杨可书为瑶乡的孩子们募集到了一万多个爱心包裹,还为他们联系了300多人次的好心人资助,为瑶胞们募集善款修建了20多个水窖、维修了35个水窖。甚至,由于他的努力,邻近的凤山、田林两县也吸引了爱心人士的关注,两所“希望小学”建立起来……七年时间,杨可书共为瑶乡筹集善款近250万元。
“大石山区不相信眼泪”
杨可书黑黑的,个子不高,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的朋友经常叫他的昵称“杨可”,不少人一再跟记者强调“这是一个阳光般的大男孩,有着动人的质朴”。
刘榜明曾是凌云县一家摩托车行的修车手,由于杨可书常来修他的破摩托车,彼此成了好朋友。在他看来,“杨可”是他这辈子最佩服的人,也是一个“只会看到这个世界的好的人。”
刘榜明告诉记者,2009年,曾有一个原本答应捐助几个学生的捐助人“无端怀疑杨可克扣了他的钱”,因此临时变卦决定不再继续捐助。开学在即,“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杨可书咬着牙用自己的工资垫上了孩子们的学费,“自己吃了两个月的泡面,实在受不了了,就到朋友家里蹭饭吃。”好在,捐助人最后发现,杨可书不仅没有扣钱,所订给孩子们的书包反而比他自己订的还便宜,不仅决定继续捐助几个孩子,还托杨可书帮他寻找线索,“要捐助一座小学”,杨可书才摆脱了窘境。
杨可书的头上,至今还有一条三四厘米长的伤疤,那是2006年他去一个瑶寨家访的时候,摸黑下山的时候留下的。
“当时下着大雨,玉米秆扎的火把也被浇灭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一个人躺着乱石里,头上满是血,特别特别想哭,觉得自己要死了。”至今想起来,杨可书依旧觉得后怕。幸好两个瑶胞路过,救了他一命。
“受了那么多委屈,吃了那么多苦,后悔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杨可书说:“也有想哭的时候,但是大石山区不相信眼泪,哭是没有用的。过去了,就不害怕了。”
爱是磁铁,不会孤独
杨可书今年31岁,在瑶寨已经算是“大龄青年”,但依然单身。
他曾经有过一个城里的女朋友,女孩还曾到乡下来陪过他一段时间。“我们甚至计划过,在凌云县城开一家旅馆,把家安下来。”杨可书说。
可惜那注定只是一段往事。由于杨可书迟迟不回城,女孩最后还是走了。提起过去,爱笑的杨可书的眼神黯淡了一下,慢慢地说:“她成家了,我们联系不多,但是她还是资助了我教的两个孩子……都过去了。”
不过,杨可书觉得,自己虽然没能收获爱情,却并不孤独。事实上,由于杨可书的热心,如今的他几乎是“朋友遍全国”,户外网站中“杨可”这个昵称,早就成了每个前来凌云的“驴友”耳熟能详的名字,不少热心公益的网友都和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深圳从事餐饮行业的徐沛君女士就是2009年看到相关网帖前往凌云考察公益的时候认识杨可书的,如今已经是杨可书重要的项目捐助人。在她看来,“杨可是一块很大的爱的磁铁”,“会把所有有爱心的人吸引在一起”。她告诉记者,“杨可”做公益的真心和耐心打动了她和深圳的一些企业家朋友,让人觉得,“把善款交给杨老师,很放心。”
不过,杨可书依旧期待一份平凡的爱情,“我希望有一天,有一个人理解我做的一切。但在这之前,我愿意一个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