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张瑾
在5月12日举行的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上,省文旅厅、省文物局发布江苏博物馆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6300余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
人类拥有的一切都会成为历史,考古发现和博物馆的存在,让人们看到历史的色调和表情。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徐州博物馆人的故事与心声,感受文明的赓续。
还原现场 在考古中与时间赛跑
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榜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汉代珍遗在国内外巡展受欢迎……徐州这些令人瞩目的考古成果,离不开徐州考古人栉风沐雨的坚守。
常年在野外与古墓打交道,肤黑、沉默是徐州考古人给大家的普遍印象。山东小伙王庆光2015年考入徐州博物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生的他,在考古部已是资深考古人。为什么喜欢考古?本以为不难的问题令他思考了好一阵:“谈不上为什么喜欢,认准一个职业,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没有什么理由。”
貌似慢节奏的考古人,其实一直在抢救城市文脉这事上,快马加鞭地与时间赛跑。
刚工作的第一年,王庆光就参与了邳州煎药庙西晋大墓的发掘,共发现9座保存完整的砖室墓,为研究西晋下邳国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2018年至2019年在新沂前沟汉代墓地考古,共发掘墓葬49座,在徐州地区首次较为完整地揭露了汉代土墩墓遗存。
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丰厚的文化积淀给了考古工作者广阔的施展空间。在尽量减少对市政工程工期影响的前提下,考古人员需要在发现古遗址的工地上平衡各种关系,消解多方阻碍,才能安心在探方中一寸寸地开拓、探寻。
“考古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去年,我们在徐州文庙地下城遗址发掘了900平方米,清理灰坑、房址、道路、夯土台基、墓葬、河道、桥址、码头、窑址、水井等100余处。”王庆光与同事们日夜兼程获得的考古成果,为寻找春秋宋国彭城邑提供了重要线索。
考古中一波三折的历程和发现、考古人与家人聚少离多的不易,在王庆光眼中似乎都不值一提:“要宣传就多宣传徐州的考古工作吧。随着徐州城建的推进,地下城遗址和古墓葬的暴露会越来越多,希望全社会都重视考古,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为保存徐州历史争分夺秒、脚踏实地、不务空名,胸有激雷而面若平湖,常年埋头于距地面数米的各朝代地层之上,考古时的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将军。
复原珍宝 于器物间同古人对话
5月11日,初夏的暖阳落在徐州博物馆后院土山二号墓顶葱郁的草木上,进入这里的室内考古现场,则是另外一种森寒景象。
在元代的盗洞位置,顺着考古人员搭建的一道斜梯下到墓室,00后的小周正盘腿坐在主墓室漆棺位置的支架上,听文保科技部主任赵晓伟给大家分析推测盗墓分子砍凿棺木后留下的线索。
随着文博考古备受关注,曾经鲜为人知的文物修复工作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没想到的是,在古老的器物上“雕刻时光”,徐州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人员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按修复计划,未来三年里,徐博将修复好在土山二号墓中全国首次发现较为完整的东汉诸侯王彩绘漆棺。在坍塌的棺板中发现了多少枚棺钉?各个棺板残片位于漆棺的什么位置?通亮的照明灯下,一群年轻人热烈探讨的氛围,瞬即让人忘记正身处于千年古墓。
从土山的三座墓葬出土的文物大部分暂放在原土山汉墓展室中。面对眼前繁复的棺木碎片,文保科技部90后的李宗敏并不气馁:“修复方案已报送上级审批。有专家的指导、各方的支持,从历史迷雾中寻找古人的答案,然后整合复原在大众面前,我们有信心。”
这样艰巨而有挑战性的修复工作对徐博的文物修补手来说,并不是第一次。时隔多年,狮子山楚王金缕玉衣的复原历程对修复人员来说,仍是一个不想回忆的“噩梦”:“4000多个玉片被盗墓者在抽离金缕时完全打乱,将玉片分类编码、排列组合,用了两年。”
被复原的金缕玉衣承载着汉代文明和智慧,已多次漂洋过海向世界展示,让徐州的织补匠们无比自豪。迄今这个团队已修复了四件玉衣,如赵晓伟所说:“从被打散的物件往回推理,发现文物本身呈现的证据链一环套一环,是大家在破解谜题过程中最大的快乐。”
溯源历史 从文物上讲徐州故事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如何用民族凝聚力、历史穿透力、文明渗透力、艺术感染力带给公众更大的影响力,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力量”,为当下的博物馆运营提出了新的课题。
“为其像人始作俑”“洁身亦礼沐浴器”“蜕变复生含玉蝉”,5月14日,一场流动的“汉风物语”文物展在徐州市解放路小学开展。面对同学们扑面而来的一个个问题,省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郝心耀蹲在展板前,绘声绘色地为孩子们解开谜题。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从14日至21日,徐州博物馆相继推出线下展览、云上课堂、直播推介三大板块10项系列文化宣传活动,尤其是丰富的线上观展、直播互动,盘活博物馆“家底”,以富有创意的形式讲好文物中的徐州故事。
近年来,博物馆行业不断调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徐州文博界青年人在陈列展览、信息化建设、社会教育、对外交流、文创开发等方面不断出新出彩,以实力“破圈”。
了解精品文物金缕玉衣、豹形石镇、宴饮汉画像石,云上观赏项羽戏马台前的霸业雄风鼎,云游徐州民俗博物馆中的明清古民居,徐州博物馆开展的“云展览”“云打卡”“云体验”,满足了观众足不出户逛博物馆的需求,让好展览永不落幕。
许多市民发现,近来徐州汉代文物“代言”“出镜”的频率多了起来。徐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徐州博物馆持续打造特色文化ip,利用vr等新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将历史信息情景化,努力让互联网的变量转化为博物馆发展的增量。”
将基本陈列展览延伸到舞台,徐州演艺集团从汉舞俑、汉乐俑、汉画上获得灵感,创新打造《汉乐华章》《徐州之夜》等音乐歌舞节目,不仅“复活”了馆藏文物,还重现了古代鲜活的音乐歌舞场景。
“传统”与“新潮”的有机融合,让厚重的历史变得新奇有趣。一边在千百年前古人的遗址上寻觅,一边于各个时尚媒体平台与潮人对话,当下的徐州文博人,正以青春力量,为文博圈带来新气象。
■对话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哪里?如何更持久地释放博物馆的力量?请听徐州各博物馆馆长分享的感悟心得。
徐州博物馆馆长李晓军:
传承、融合让文物“活起来”
徐州地域文明的孕育、形成、演进和发展,在博物馆里清晰可见,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基因,讲述着灿烂的地域文明,生动阐释了徐州“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城市文化特质。
博物馆的力量来自于传承的力量。我们通过原创性的展览、分众式的社会教育、时尚化的文创衍生品,传承历史文脉,讲好徐州故事,推动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博物馆的力量来自于融合的力量。我们秉持“打开围墙,开门办馆”理念,大力实施“博物馆 ”“ 博物馆”战略,推动博物馆与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商业等跨界融合,把博物馆植入更多的社会空间,打造一座可移动无边界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火起来”。
我们将以实施徐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为契机,以培树“国潮汉风”品牌为引领,推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展览、社会教育项目和数字化服务,持久地释放博物馆的力量,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出积极贡献。
徐州民俗博物馆馆长李春雷:
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明的碰撞,知识的交融,博物馆展示的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力量。博物馆作为人们了解和欣赏文化之美的重要窗口,也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博物馆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在推动人民群众奔赴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发挥出强大的“文化力”。
不同的博物馆,针对的人群不同,陈列的内容不同,展陈的形式不同,博物馆的力量也是多种多样的。徐州民俗博物馆依托户部山古建筑群,多角度多层面表现了徐州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鳞次栉比的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
商业文化、科举文化、英雄文化、帝王文化、民俗文化、运河文化,户部山是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多种文化绵延叠加之地。它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是我们的文化高地、精神家园。它的力量具有穿透力,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今天的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圣旨博物馆馆长周庆明:
在更新颖、更亲民中释放力量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从2015年起,我们就开始举办明清圣旨珍品展和“状元及第”科举文物展,走过了北京、福建、浙江、四川等城市,共40余场。与此同时,近年来我们也根据馆藏珍品开展了诸多内容丰富的社教活动,多达300余场。
通过这些展览与活动,我们用博物馆的力量,向市民、向社会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运用这些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发挥好博物馆的功能。
博物馆是一个平等的公众教育空间,如何更持久地释放博物馆的力量,我们希望通过一些更新颖、更亲民的形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多关注博物馆,用更多、更活泼的方式交流互动。
■短评
人才是文博发展的根本力量
张瑾
5月12日,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表彰了徐州市杰出人才和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当前,徐州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加快培育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和制造“匠才”是激发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要务”。
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在徐州文博界,不乏活力四射、醉心钻研的年轻力量,他们在传统文化的表达上,展现出大有作为的青春风采,用新技术、新创意,推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时下徐州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对人才技能和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造淮海经济区文化强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徐州文博事业更上一层楼,关键在于有情怀、懂专业、会创新的人才队伍。
锻造一支专业化文博人才队伍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营造良好环境,提升人才服务保障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徐州文博事业必将更加出彩。
总第79期
探求中华文化起源 保护民族传统基因
关注前沿学术研究 分享人文思想光芒
本报记者 张瑾 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