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靖波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吕靖波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戏曲史,身兼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副会长、徐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在近日的2023年江苏省文艺大奖评选中,他的作品《一座京昆合璧、美不胜收的戏曲新高峰——评现代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获文艺评论奖三等奖,全文5000余字。
《梅兰芳·当年梅郎》是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精心打造的原创现代昆剧,在吕靖波看来,这是近年来少有的“叫好”又“叫座”的戏剧佳作,此剧打消了长久以来戏曲界对于用昆曲演现代戏的疑虑。
吕靖波从传承、创新与平衡三个维度对这部戏剧作了评论,认为该剧通过对戏剧题材、内容、结构和语言等的创新,深刻回答了“大师何以为大师”的时代命题,唤起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戏剧的热情。
从昆曲到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吕靖波在访谈中对徐州地方戏曲的当代传播提出了若干建议。
创新传统,守正是源泉
记者: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有一代的戏剧。地方戏剧如何在当代发展?您在评现代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吕靖波:写这篇文章是受省文化部门的委托。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虽然增加了不少现代元素,但整体表现手段还是以传统戏为主,舞台设计、演员们的精彩演绎,都让人钦佩。让我感动的还有演出现场的大量观众,特别是年轻人都在津津有味地看戏,几乎没有中途退场的。这些都促使我下决心为这部作品写一个评论。
如何让地方戏剧走向全国、受到更多关注,归根结底,离不开艺术上的创新。我们常提“守正创新”,这个概念是有其前后逻辑的,没有“守正”,“创新”便成无源之水,也容易跑偏。
当前的昆剧现代戏一直处于很纠结的语境之中,坚持传统的人认为它不伦不类,崇尚现代的人又觉得它太过拘泥旧形式,它迫切需要一些好作品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戏剧发展从元杂剧到昆曲再到京剧,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被俗化的过程。与昆剧相比,京剧的唱词、对白在古人看来,几乎就是大白话,但对今天的普通观众来说,已经有点曲高和寡。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和观众,一个好的艺术传统,一定善于处理“新”与“旧”的关系。纵观整个中国戏剧发展史,始终贯穿着“新”与“旧”的冲突和互鉴,而一种能够延续至今的所谓的“旧传统”,那些经典的、精致的、优雅的传统戏的经典折子戏,肯定存在某些特别精彩的因素。
戏曲传承,抓住年轻人
记者:得益于连贯南北的大运河滋养,徐州形成了南秀北雄的城市特质。徐州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以及省级非遗项目丁丁腔,都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近年也排了一些好戏,做了一些推广,但能够欣赏戏曲的观众毕竟为数不多。请问在繁荣戏曲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吕靖波:一切艺术能不能发扬光大,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争取到年轻人,包括年轻的演员和年轻的观众。注重培养年轻的演员,是戏剧界的共识。没有年轻的演员,戏曲传承就是一句空话。
在戏曲剧本创作之初,就要考虑能否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让年轻人乐于为戏剧表演牺牲自己的时间,这个不容易做到。因为今天的时代跟过去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音像化的时代、一个文化快餐的时代,而戏剧的欣赏,尤其是古典戏剧欣赏,需要欣赏者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改善戏剧传播的目前状况,有赖于年轻人接受的大环境的教育。
让人欣慰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在党和政府一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当下,当类似文言文这样的文化熏陶达到一定程度时,年轻人就可以静下心来,去欣赏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丰厚文化遗产、文化结晶。
如果有了年轻人的加持,他们愿意去听,愿意去欣赏,甚至愿意投身其中,去学习一些唱段、一些身段,那么地方戏曲就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地方戏剧,振兴在路上
记者:徐州戏剧工作者近年原创了多部现代梆子戏、柳琴戏,在各级展演和评比中展示了徐州演艺的风貌。请问徐州戏剧振兴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吕靖波:戏剧是一次性的舞台艺术,和电影、电视剧能够通过后期的剪辑美化是不一样的,这就意味着一部戏剧的成功表演,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而且投入能不能收到回报,存在很大的未知性。
徐州地方戏剧近年推出了不少像梆子戏《母亲》、柳琴戏《彭城儿女》等有影响力的作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我认为,振兴戏剧,首先在内容,剧本要写好。剧作家需要具备非常高的文化修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即使剧本写出来,如何在舞台上顺利排演出来,有很多挑战。戏剧所使用的那一套语汇,跟我们今天的生活存在一些鸿沟,将两者巧妙结合,对剧作家来说又是一个很大挑战。只有把与现代人相关的内容写进剧本,跟人们的生活产生共情共振,这样的剧本才能吸引观众。
戏剧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文化形态,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有机部分,全世界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国这样,做到让我们现代人仍然能够像古人那样去欣赏传统戏剧,所以需要对它进行保护性扶持。
但徐州的整体戏剧创作生态还不是特别理想,尤其在投入方面,与苏南和苏中地方政府从创作到演出到宣传等都进行持续投入的常态,差距较远。繁荣戏剧事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来源:2023年12月14日徐州日报0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