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搪瓷脸盆里,藏着心中的一尾鱼……
你看过动画片《渔童》吗?
《渔童》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9年上映的剪纸动画片,是不少70后、80后的独家回忆。影片讲述了老渔翁为保护祖国的宝物,在渔童帮助下,斗败了洋人和县官的故事。
那件祖国的宝物是个玉盆,盆底上刻着一对小金鱼,还有荷花上坐着个渔童。
其实,这部动画片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鱼盆的故事》。片中的鱼盆是珍贵的文物,而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大地上,有一种搪瓷鱼盆,却是老百姓家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还记得它吗?洗脸时,将面盆晃一晃,便能看见鱼儿在水里悠然自得地游动。
其实,鱼纹器物并不是上世纪后半段独有的,在民间的吉祥图纹里,鱼纹简直无所不在,窗花剪纸、建筑雕塑、织品花绣和器皿描绘,到处有它的身影:“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娃娃抱鱼”、“富贵有余”,都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间总是匆匆而过。喜欢怀旧的人们,都愿意从器物的身上找一些过往的痕迹。搪瓷鱼盆是一代人朴实生活的珍贵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也一同看看故宫馆藏里,那些带有鱼纹的器物。
琉璃厂窑黄褐釉彩绘双鱼纹盆,宋,高12.5厘米,口径46厘米,底径29.5厘米。
盆敞口,宽边,卷沿,浅身,腹壁斜收,平底。胎体厚重。通体施黄褐色釉。盆里心绘绿色双游鱼,鱼身刻划鳞片,四周衬以水草。
这件器物系四川华阳琉璃厂窑制品,该窑善制黄、绿釉瓷器,刻、划花纹生动,工艺简朴,独具一格。
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元,高7.2厘米,口径27.6厘米,底径24.5厘米。
洗口呈花瓣形,腹较浅,坦底。外底正中有脐心内凹。胎体厚重。内外施青釉。外底一环行区域内不施釉,脐心施青釉。外壁刻凸弦纹两道。洗内用刻划技法装饰水波纹、莲花纹,并贴有模印的四鱼纹。
此件作品造型规整,釉色柔和,在盛水使用时,器内的纹饰将更显生动活泼。
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高6厘米,口径23.5厘米,足径13厘米。
此洗敞口,折沿,圈足。洗心内塑贴两条游鱼,外壁刻凸菊瓣纹一周。口沿两侧各有两个穿孔,相互对应,可用于穿饰金属提环,以便于提携。此器釉色青翠,塑贴鱼纹清晰,是南宋龙泉窑的典型作品。在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亦发现有类似器物。
白釉红绿彩鱼纹碗,金,高6.5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5.4厘米。
碗敞口,斜壁,圈足。内外施透明釉,胎体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碗内以红绿彩描绘鱼藻纹,外围有弦纹数道。
此碗构图简洁明快,笔法潇洒自如。
此类红绿彩器,过去一向被认为是“宋加彩”器,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发现这种红绿彩器均出土于金代墓葬,不见有北宋墓出土。因此,其时代应为金代。河北观台窑、山东淄博窑、河南鹤壁窑、山西长治窑等金代窑址都出土有此类器物。器形以小碗为主,一般是在白釉器物上以红、绿彩描绘纹饰,再经低温烧制而成。有的器物是以红、绿、黄三种色彩描绘,故又称“金三彩”。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明宣德,高8.8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4.4厘米。
碗撇口,深弧腹,丰底,下承以外撇高足。通体施白釉,釉面泛橘皮纹。碗外壁在白色的釉面上凸起三条红鱼。
此器造型端庄,鱼纹刻画生动活泼,仿佛三条红鱼首尾相随于水中。莹润的橘皮纹白釉与明艳的釉里红纹饰互相衬托,相映成趣。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是明宣德时出现的新颖品种,这种高足碗在明代万历、天启及清代的康熙、雍正朝都有仿制,其中以康熙朝仿品最为乱真,但釉面不及真品肥腴明亮,腹部欠丰满,高足线条略显生硬。
此种釉里红瓷器上的三鱼纹系高温铜红釉的局部使用,其鱼纹凸起,具有天然红宝石般光泽,文献称之为“釉里红宝烧”,它与一般意义上以铜红彩描绘图案纹饰的釉里红瓷器有所不同。
祭蓝釉白花鱼莲纹盘,明宣德,高4.0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2.7厘米。清宫旧藏。
盘敞口,弧壁,圈足。内底及外壁均以白泥描绘鱼戏荷莲图案。足内施青白色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蓝釉白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创新品种,其蓝白对比鲜明,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明代宣德时的景德镇窑将这一装饰品种加以发展,图案刻画更加细腻,造型品种及装饰题材亦大为增多,造型有盘、碗、尊等,装饰题材有龙、鱼莲、萱草、折枝花果、缠枝花等。应引起注意的是,清代康熙时景德镇御窑厂曾仿烧过宣德蓝釉白花鱼莲纹盘,但图案刻画不如宣德时作品细腻。
此盘器型规整,胎体厚重,蓝釉厚润莹亮,白釉鱼莲纹刻画得精美生动,既有天然意趣,又富装饰美感。鱼纹是我国传统的工艺装饰题材,由于“鱼”“余”谐音,因而民间有“连年有余(鱼)”、“宝贵有余”等吉语。